美国这几天给很多国家发函,发邮件,征收大家的关税,唯独对咱们这边悄无生息,为什么?我们跟他们打的是稀土,不是关税,所以,关税一点都不重要了。
无独有偶 ,今年 6 月,一则消息震惊了汽车行业: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铃木汽车突然宣布,由于稀土出口管制,零部件采购陷入停滞,旗下经典紧凑型轿车“雨燕”不得不暂停生产。同一时期,欧洲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关闭了生产线,美国企业同样面临严峻局面,福特探险者车型的生产紧急按下了暂停键。
今年5月美国与乌克兰之间关于矿产资源的合作协议成为焦点,尤其是其中涉及的稀土元素,更是引发了全球的关注,也折射出稀土在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。
一场看似普通的原材料争端,背后却牵动着整个地缘格局的神经。稀土,这个在过去鲜有人提及的“冷门资源”,正在成为中美经贸博弈中的关键杠杆。那么,稀土究竟是什么“土”,为何如此重要?
首先,稀土虽然叫“土”,但一点也不土,跟“土壤”也没半毛钱关系,而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 17 种金属元素的统称。虽然这些元素很少有单独的应用于生活中,但是与别的元素一牵手,就战斗力爆表!稀土,就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从57到71的一堆元素,也就是下边这张图:
展开剩余78%它涵盖了镧(lán)、铈 (shì) 等镧系元素,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钪 (kàng) 和钇 (yǐ) 。因其最初是从瑞典产的稀少矿物中发现,且当时所提取的不溶于水的氧化物被习惯称为 “土”,故而得名 “稀土”。
其次,稀土一点都不“稀有”,在地壳中到处都是,某些稀土元素在地壳中丰度甚至比常见金属如金、银要高得多,但由于其提炼的难度大、用途的广泛,并且在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服务于国防、航空航天、能源、电子和运输等部门,堪称现代工业的 “维生素”。国防军工方面,现代武器系统离不开稀土,如导弹制导、战斗机和舰艇;激光武器、雷达、声纳和夜视;电子战干扰及定向能武器等都离不开他。
大摩的研报指出,每架F35战斗机需要4.27kg的稀土,每个人形机器人平均需要0.9kg的稀土金属,与一辆电动汽车相当。电动汽车方面,从车灯、雨刮器、摄像头,到安全带、音响,凡是需要微电机和传感器的部件,稀土几乎不可或缺。尤其主驱动电机,钕(nǚ)铁硼永磁材料是永磁电机的核心支柱。更重要的是,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具备同等效能且成本合理的替代品。
稀土既然这么重要,为何美国、欧盟、日本不自己开采和加工呢?
中国是唯一能够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,稀土储量曾一度占世界总储量的近80%。根据大摩测算,中国企业控制全球65%的重稀土开采、88%的精炼,超过90%的钕(nǚ)铁硼永磁体供应。但这条工业化之路并不平坦,从原本的草莽时代到集约化生产及探路国际市场,都绕不开艰难的结构调整、技术突围,和与国际“老钱”们的“征战”。
稀土磁铁中需求最大、最广泛、性价比最高的是钕(nǚ)铁硼磁铁。早在1982年,日本住友特殊金属公司就率先发现了钕铁硼磁铁,几乎同一时期,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投身其中,通过不同工艺成功掌握了相关技术,二者开启了稀土磁铁的商业化进程,一时间,这两家企业在稀土磁铁领域风光无限,通用汽车凭借此还接到美国国防部的巨量订单,深刻影响美国国防工业发展。然而,后期由于环保和企业经营的影响,通用汽车剥离了旗下钕磁铁项目,而接手者正是来自中国的投资团体。此后,美国本土企业纷纷效仿,稀土磁铁产能逐渐归零。就这样,美国一手葬送了他的“稀土霸权”。
另一方面,1984年,中国成功研制出自己的钕铁硼永磁材料,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。随后,中国科研人员持续钻研,不断优化工艺,降低成本。从最初的技术跟踪,到规模量产,再到性能稳步提升,中国稀土永磁产业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。不仅如此,面对日美构建的严密专利网,中国企业和科研团队积极应对,通过联合研发、自主创新,申请大量自主专利,突破专利封锁。如今,全球稀土磁铁产业链已形成 “依赖中国” 的格局。曾经在稀土磁铁领域先发的日本和美国,反而依赖从中国进口。
那稀土如此重要,它会成为21世纪的石油吗?
首先要明确的是,和石油不同,稀土的壁垒不在开采,而在加工环节。因此与芯片类似,越是接近最终产品,附加值越高。提炼高纯单一的稀土金属,是整个链条中最核心的环节。换句话说,大部分国家缺的不是矿,而是生产加工能力。1999年,中国开始针对稀土出口施行配额制,其核心并非出口规模,而是刻意引导出口结构,即限制初级产品的出口,推动下游环节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,倒逼企业转向以提纯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环节。目前美国的稀土精矿也需要运到中国加工,再返销回美国。如果提纯技术能像芯片生产一样领先世界几个代际,甚至形成垄断,这在全球科技与国防供应链上,必定会形成一个致命的咽喉要道。
早在1992年南巡到江西时,总设计师就曾喊出过“中东有石油,中国有稀土”的口号。而这期间是整个民族对战略资源的重新审视和全面纠偏,是砥砺创新的技术攻坚,是无数企业与工程师、科学家与市场赛跑、追赶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,正是这样的投入与磨砺,中国建立起在稀土分离与提纯领域无可匹敌的专业技术。这个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工程,技术门槛极高。按照公开研报的说法,“透过主宰这个技术密集、资本密集且高污染的环节,确保即使其他国家开采出再多的稀土矿,最终很可能仍需将其运往中国进行加工。这形同在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公路上设立一个无法绕行的收费站”。
因此,稀土能否成为21世纪的石油不着急定论,但它必将在全球战略博弈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。它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,更是民族工业崛起的见证。更是我们在全球舞台上走向更远方的底气所在。
发布于:北京市